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縱使零碎亦感懷

又是一年新舊交替的時候,想寫點什麼,但不知寫什麼.2014一月即將過去,農曆正月馬上來臨,既如此,便將過去一個月的瑣碎,擠一點出來,考考記憶.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鹿頸走兩回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底,一星期之內先後兩次遊走了鹿頸.第一次當網友彼得去過之後,想起自己很久沒去,心血來潮也想郊遊順道觀賞小白鷺,可能的話,在有點名氣的松記士多吃一頓午餐.故以鹿頸起行,以谷埔為終點.事有湊巧,第二次與家人同行,以大美督為起步點走至鹿頸,看沿途吊鐘可有花開.雖然兩度並無結果,無餐可用,無花可觀,但起碼郊遊和健行目的已經達到.


雖然遠了一點,但看得多.


原本沒打算拍攝蝴蝶的,但見它很特別,翅膀張開和摺疊時顏色不一樣,一隻可看成兩隻,很美,但不常見.



離開雞谷樹下,沿海岸小徑登上黃坭湖山坳,被這一帶高大的楓香吸引.


山上一個大草坪


黑牛獨自流浪,生的不怕被劏.


蝴蝶也愛紅樹林.




兩面景色,左邊沙頭角海面對深圳.右邊該是鳳坑村吧.




「喂!攞番嚟啦,咁大個人仲玩,影緊你呀.」


呵呵!駢四儷六,鄉村標語有水平.


續沿海岸走,便來到谷埔.


未入村先探村口的啟才學校和協天宮.


睇真啲!聖誕宏開逢五月,何解?明天才平安夜喎.


走向岸邊堤圍,將到松記士多.英雄樹下,群狗狂吠,勢欲撲將過來,吾不欲觀之矣.平日少遊人,士多未必開.內人不敢前進,立即妻退夫隨,回頭是岸,重賞景色.








第二次走鹿頸是除夕前一天,由大尾篤起步.雖然早已知道春風亭的由來,然而自從讀過余黎青平撰寫的誌文,闡述事件始末之後,每次經過都稍停一會,刻意拍張照片,理順一下心中起伏.


吊鐘花還未見,花苞不現,貼幾張其他的,濫竽充數,此之謂也.

 



蜘蛛吸收日月精華.


路標指示尤德亭,每次都沒前去看過究竟,今回特意要看一看.


不到十分鐘便來到了,清風徐徐,美景盡收.


南涌鹿頸在望.


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半春園隨想

翻舊書的時候無意間觸動了幾本字帖,其中王羲之的只有聖教序.沒有蘭亭集序的字帖,但另有一本書,翻閱幾行: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

背後有一幅老師的書法,是他在生時寫給我倆賞玩的詩作.內人是老師的學生,大概也是陰曆三月,老師帶幾位學生春禊,以文會友,去的就是半春園.

忽地想起去年中郊遊,同伴提議半春園,當時曾鈎起這陌生又似熟識的名字,所以去過一次,今天想來,便立即找出當天的照片,順序回憶當天的旅程.雖然印象回來了,然而對於半春園沒半點認識,網上搜尋,維基百科有如下資料:

半春園,全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佔地200餘萬平方呎 ,是香港 新界 大埔區 內面積最大的佛教 寺院 ,位於大埔 西部的石鼓壟 ,其黃筱煒故居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其大雄寶殿德煒堂玻璃屋則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半春園建於1930年代 初期,本在錦山山上,由一名叫黃筱煒的居士 在其家族所有之地興建作靜修之用。

黃筱煒又名黃德煒,在港經營「永利威酒莊」,主要生產五加皮酒 玫瑰露酒 ,行銷海外。其後黃筱煒潛心學佛,更遠赴上海 皈依印光法師 門下,1928 蒲崗村 組織「哆哆佛學社」。1930年代 購入半春園現址。1953 黃筱煒將「哆哆佛學社 」遷移到半春園作為道場,並增設園林山景以及多間殿堂,其中「大雄寶殿」內供奉由江蘇 運來的「西方大聖三佛」,殿前設有一對銅麒麟 司閣,當時興建的部分亭台樓閣,至今仍保持原貌。

1967 黃筱煒遺孀黃羅少珍將半春園移交香海蓮社 接管,香海蓮社成立於1933 ,由曾璧山、李公達、周佛慧等人發起,半春園易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重修「大雄寶殿」香蓮花池,並先後增建「地藏殿」、「觀音殿」、「藏經閣」和「思親堂」等。

名稱典故

早年黃筱煒居士定期與兩名知己前往半春園作半日遊,交流佛學及誦經膜拜,「半春」二字,內含「三人半日」之意。




當天早上在太和火車過站集合,步出商場時見烏雲蔽天,不一會即下傾盆大雨,曾想過取消行程,好不容易待到雨停下來,向着錦山路,蓮澳村方向而行,經過安順中醫中藥國際研究院外牆,不久驚見這個香海蓮社半春園的舊牌坊,懷疑半春園是否依然存在.



再向上走穿過正在修建的行車天橋橋下,才看到這似模似樣的大門和內裡.




雨後的花園有活潑蝴蝶和蜻蜓.


寧靜的側廳有神秘小貓和大貓.




後花園不少種植,豆角的花原來如此漂亮.


荷花都在大缸裡,這兒倒像一個泳池.


猜想這美觀的建築內裡是擺放骨灰龕.


此地有茂林修竹.


離開半春園之後,路上經過這已封閉的舊入口.一副對聯隱約可見:半日參禪無我無人無漏果,春光輪照亦商亦道亦田園.當時以為一知半解了半春園.


繼續前行,有指示前面是香港救狗之家及領養中心.兩三名義工正遛狗.



藍的天,白的雲,與早上烏雲蔽日天壤之別.



路上蝴蝶舞翩翩.



白雲生處有人家.


這白狗值得一提,在我們走錯路之後正猶豫左右時,它忽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似帶領又似跟隨,與我們走了好一段,我們停它停,我們走它走,我們給它說明不走回頭路,怕它愈走愈遠,叫它回去,幾經勸說才跟我們依依惜別.


又走了一段,見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山坑螺,小白花,蝴蝶蜻蜓鋪陳點綴.






跟著路標指示向上碗窰走,最後來到大埔上碗窰村.樊仙宮位於村內,是香港境內唯一供奉樊大仙師的廟宇.相傳樊仙原為兄弟三人,即樊一郎,樊二郎和樊三郎,是發明燒造陶瓷器的祖師,多為陶瓷業人士供奉.懸掛在正廳的木匾額刻於乾隆庚戌年(1790),可推斷樊仙宮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前廳的右廂房曾於一九七零年代用作碗窰公立學校校長及教師辦公室及休息室,直至學校於一九九零年代關閉為止.


碗窰屬民窰,製成品以青花瓷為主,也有少量的青白釉瓷.


午飯時間,難得身為原居民的職員耐心關照,拜別之後,朝運頭塘方向走,市中心喫茶去.